上海树脂厂是我国最早研发生产环氧树脂的企业,借中国环氧树脂工业化化60周年之东风,我想谈谈上海树脂厂与环氧树脂的故事。
6101 环氧树脂背后的故事
1956年1月公私合营时,协和进出口行及其化工制造部与大明、同利、叶氏、光天亮、正中五家小厂合并,资本总额为55.8万元。1955年产品总产量415吨,其中:改性酚醛树脂65吨,失水蘋果酸树脂98吨,甘油松香197吨,不干性醇酸树脂55吨。
1956年合营以后,各行各业生产发展迅速,对树脂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然因厂房场地狭小,技术力量和管理工作分散,产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迁厂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厂领导在征得上级公司同意后,作出了迁厂决定,成立迁厂小组,在选择厂基过程中,均因树脂所需用的原料,属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物品,因此未能获得市规划局、卫生局及消防处的同意。最后选择到位于天山路小金更的申北油厂(即现厂址),厂区占地8.63亩,是一个四面临空的厂基,该油厂在1955年停产。有砖瓦结构的车间9幢,仓库一座,虽无水电设备,但有口自洗井可解决水源,还有足够的空地和几间简易屋,可供生产发展的需要,惟因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经建筑师鉴定,认为经过修理仍可使用,并征得市规划局、卫生局、消防处和上级公司批准,迁厂遂成定局。投资26.24万元,从4月份开始,经过3个月厂房检修和调拨工作,将分布在六个区的设备和人员于7月份全部迁移至新厂址,1956年7月13日经上海市第二重工业局批准厂名更改为公私合营上海树脂厂,商标为:(1)凤凰牌(2)绿宝牌(3)HHH(外销用),从8月1日起正式启用公私合营上海树脂厂公章。随后申北油厂从业人员20人和林记化学工业社2人并入上海树脂厂。到1956年底全厂职工人数为132人,其中私方19人。迁厂后生产起了较大变化,原小批量的产品改为大批量生产,原以手工生产为主的改为机械化生产。技术力量由分散到集中,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57年征地10.074亩,扩建车间二座(醇酸、胺基车间)和仓库、化学室以及老车间检修,年生产树脂能力达到626吨。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掀起了生产高潮,各行各业对新型材料,高分子合成树脂的需要愈加迫切,市委提出了上海新产品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号召。上海树脂厂在新形势的感召下,集中技术力量,对高分子合成树脂进行了探索研究,在兄弟单位的协作下,研究和扩试成功的产品有环氧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在1958年正式投入了生产,成为国内最早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厂家。
环氧树脂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粘合、耐腐蚀和电绝缘性能,它被广泛用作涂料,电绝缘材料,玻璃钢制件和粘合剂等方面,该树脂在国内从1956年开始研究,研究单位有沈阳化工研究院,杨光天华天津化工研究院,张大石,还有北京电器科学院,上海地区有上海涂料研究所(原造漆颜料工业公司试验室)虞兆年,上海市材料研究所陈尔春等。
上海造漆颜料工业公司中心试验室技术人员虞兆年,陆鑫霞等于1956-1957年研究试验了三个小样环氧树脂产品获得成功。同年,中国树脂厂范新发试制成功相当于瑞士ciba的液态树脂,牌命为#101。
为了扩大中试,造漆公司决定派试验室研制树脂的三位技术人员下厂与上树厂工程技术人员浦传济、沈泽普、朱森茂等一起参加中试工作。先从玻璃三颈瓶开始,后到50立升反应釜,扩大50倍的反应,经大家群策群力,中型试验获得成功,继而在500立升反应锅大试成功。当年就正式批量投产,产品牌号根据上树厂产品的系列来命名的,分别为#601、#604、#634三个产品。1959年11月中国树脂厂#101环氧树脂归口到上树厂生产,为了统一牌号,于1963年起将#101牌号改为#6101环氧树脂。
陆续将推出二步法合成#618工艺、甘油环氧树脂、酚醛型环氧树脂、邻甲酚甲醛型环氧树脂、#664环氧树脂、#665有机硅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环氧树脂、稀释剂#690、固化剂#595#596、环氧模塑料等的故事。
同时,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拟组织行业力量,共同出版《中国环氧树脂工业60周年》纪念册,我会现面向社会征集六十周年本行业发展历史资料:本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发展大事记、亲历者个人回忆录;重要历史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联系人:谢勇 18163333266;贾楠 13691581276
邮 箱:epoxy@hgxc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