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网

400-961-2018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及培训
2021(第二届)中国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高峰论坛

2021(第二届)中国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高峰论坛

编辑:ACMI 2021-03-02 15:59:52

各有关单位:

2021年,全球整体经济持续遭受新冠疫情重创。我国以强有力的措施坚持防控疫情,经济不断复苏,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来源多样,是理想的能源互联媒介。氢能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

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源汽车的核心环节,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与材料的发展成为了氢能产业的重中之重。为促进我国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联合北京国化新材料技术中心等单位,定于 2021 年 5 月 11 日-12 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2021年(第二届)中国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高峰论坛”。现预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国元新能源科技发展(武汉)有限公司

北京国化新材料技术中心

支持媒体:氢燃料电池论坛、DT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氟硅网、氟硅材料、氟化工

二、会议日程

(一)地点:广州南洋长胜酒店

(二)时间:5月11-12

三、会务费用

4月15日前缴费通票2500元/人;之后及现场付费2800元/人;团体支付另有优惠。

会议接受赞助发言、展位、手册广告、挂绳、胸卡、易拉宝、客户对接等各类商务合作,详询会务组。请及时回传参会回执,4月30日后不再统一安排订房。

四、联系人

贾海港13261313609(微同) jiahaigang@hgxcl.org.cn

李晓庆15201692950(微同) lixiaoqing@hgxcl.org.cn

尹  滨13811945401(微同)yinbin@hgxcl.org.cn

 13683025789(微同) lihong@hgxcl.org.cn

分论坛暂定议题

1、油化企业低碳转型中发展氢能的可行性分析
杜泽学 中国石化新能源所副所长

杜泽学,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过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和中国石化技术研发项目共40多项。主持开展生物燃料技术、车用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高端材料技术的调研和技术研发以及应用示范。2018年作为项目长主持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结合中国石化实际情况布置开展低碳制氢、储氢材料、加氢站(油氢合建站)、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专业学术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7项,2013年荣获中国工程院颁发的首届闵恩泽能源化工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得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二等奖。

2、氢储能关键技术及十四五氢能规划
李建林 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建林,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电气技术》第六届编委会委员,兼期刊副主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储能主委会主任委员,国网吉林电科院储能领域首席技术专家,安徽省自动化学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华东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需求响应组副组长,《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太阳能学报》等权威杂志编委,《电气应用》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北极星电力网专家智库成员、特聘讲师。

3、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
李晓锦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锦,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获欧盟FCT奖学金在波尔图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过程及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2014年底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作,组建储能系统控制与装备团队。主持及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基金及方向性项目等项目多项,开发了产氢量1Nm3/h固体聚合物水电解样机、5-60kW燃料电池系列样机及5-12kW再生燃料电池系列样机。通过上述项目的执行,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构型、系统集成及过程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4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联系人SCI论文14篇,发表专著章节1章;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9名,已毕业5名(博士3名,硕士2名)。

4、氢燃料电池质子膜结构演变探讨和工业化实践
张永明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山东东岳集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张永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山东东岳集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他是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0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年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含氟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膜材料研究,主持并圆满完成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 多项,起草国家标准3 个,发表SCI 论文60 多篇,著《含氟功能材料》一部。

5、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孟跃中 中山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

孟跃中,工学博士,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的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双聘的二级教授;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纳米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孟跃中教授课题组一直从事二氧化碳利用研究工作,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了纳米插层负载的二元羧酸锌高效复合催化剂。

6、氢燃料电池轨道车辆应用
李明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博士/首席专家

李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副部长。2020年4月,获评为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创新创业好青年)。他致力于空气动力学、新能源等轨道车辆综合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与创新实践,主持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研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他带领团队,首次提出超级电容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供电系统方案,完成世界首列商用型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研制与示范运行。

7、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暂定)
王雷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

王雷,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深圳高分子材料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雷教授科研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孔雀计划人才4人,在研的国家、省、市级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近千万元。课题组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
董蔚雯 上海贺利氏工业技术材料有限公司(Heraeus) 博士,贵金属事业部研发负责人

董蔚雯博士毕业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工业化学系,拥有多年贵金属催化剂相关研究及从业经历,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拥有国际专利。2016年加入贺利氏哈瑙总部研发团队,现在负责领导贺利氏贵金属事业部中国区研发团队。目前在主持南京厂区新研发中心的建立及新项目引入工作。

9、聚苯并咪唑类高温质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提升策略研究
李忠芳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李忠芳,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2003年获得天津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到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学。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物理与化学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行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及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电源技术》杂志编委。从1997年起,从事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在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膜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等领域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在J Power Sources,J Membr Sci, ACS Sustain Chem Eng, Chemsus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4项,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1项,山东省发明创业奖1项。

10、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党岱 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党岱,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同时任广州雄韬氢恒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目前主要进行国产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关键核心材料的研发制造。2017年作为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层次引进人才加入轻工化工学院。主要从事能量转化和储存器件的设计和研发,包括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开展低铂、非铂电催化剂的相关研究,同时包括PEMFC膜电极催化层结构的设计;近5年来在已在ACScatalysis,EnergyStorage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11、凝胶质子交换膜的研发与相关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黄菲 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

黄菲,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浙工大膜水研究院为2013年成立、独立运行的校级直属研究院,研究院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源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世界科技前沿的热点、难点和新兴领域,旨在通过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相关的核心科学技术难题,促使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环境保护以及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走向实际应用,为人类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郭志斌 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郭志斌,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2017年联合创办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致力于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系统的研发、技术转化、产业化等工作。

13、船舶用氢燃料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应用
李九鼎 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李九鼎,本科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武汉大学MBA,曾在湖北三环、上海三环任销售总监近10年,对国内新能源市场和政策有独到的见解,拥有多年的市场资源和人脉。于2014年加入武汉众宇动力,完成公司销售系统的建立,销售网络的布局和销售渠道架构设计。在众宇动力任职6年以来,带领销售团队深耕氢燃料电池市场,在无人机、军用电源、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与国内主流车厂在公交、大巴、重卡等车型展开深入合作。2019年搭载武汉众宇动力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20台通勤车成功交付。

14、题目待定
赵璇 广东喜马拉雅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

赵璇 广东喜马拉雅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广东喜玛拉雅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源于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武汉光谷,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等环保节能产品为一体。公司在燃料电池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百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以上,拥有自主职时产权的Pt催化剂、膜电极、电堆及车用动力系统,已被国内外多家企业采购,应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列已成功装车,正常运行近10万公里。2015年1月,武汉喜马拉雅与清华大学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合同,并成立了清华喜马拉雅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基地,开启了喜马拉雅崭新的时代。2020年,公司把总部迁址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正式更名为:广东喜马拉雅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到: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