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规模概况
据起点研究(SPIR)的调查数据,2017年全国正极材料产量为21万吨,同2016年16万吨,增长31.25%。三元材料增长最快,钴酸锂第二。增速分别为58.38%和28.94%。
推动因素:
1、新能源汽车增长持续,高端3C数码市场需求稳定,同时小动力类型需求旺盛;
2、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呈现快速增长,直接带动国内三元材料的产量增长;
3、钴酸锂、三元材料海外需求加大,国外钴酸锂企业逐渐减产,日韩企业从国内进口钴酸锂的量增加,同时,国内三元材料品质和性能的提高,导致出口量增加。
2017年磷酸铁锂总产量5.8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增长1.75%。
今年增长主要受限于政策对三元材料的解禁和能量密度过低,国内企业纷纷投向三元材料。目前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位于100-120Wh/kg,上限为160Wh/kg,制约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政策方面明确指出在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需达到300Wh/kg,力争达到350Wh/kg,系统力争达到260Wh/kg,而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达到350Wh/kg,显然磷酸铁锂无法满足此要求。且新能源客车和储能市场的需求有限。
三元材料2017年总产量8.6万吨,同比增加了58.38%,主要受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锂电自行车、低端数码电池等市场带动。主要的企业有宁波容百锂电、长远锂科、当升科技、厦门钨业等。
锰酸锂材料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6.6%。在新能源客车市场、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数码三元混合锰酸锂等增长明显。主要的企业为湖南桑顿、青岛乾运、赵县强能等。
钴酸锂材料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28.9%。其主要受国外3C数码市场的需求拉动,同时国内高端智能数码电池需求增长。企业方面,现全球市场集中度逐步上升,主要集中在中国企业,如天津巴莫、厦门钨业、湖南杉杉等。
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值413亿,同比增长了98.56%。但企业总体毛利却在下滑。
主要原因:
1、终端补贴政策的退坡,电池价格下滑,行业形成价格传导效应。
2、上游资源端钴、镍、锂价格持续走高迫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升高。
3、应收账款增多,财务费用高,同时账期加长。
4、政策驱使企业不断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等。
二、正极材料价格走势
2017年锂电正极四大材料价格均有较大幅度波动,其中钴酸锂、三元材料和锰酸锂分别上涨105%、42%和22%,而磷酸铁锂价格却降幅12%。
主要原因有:
1、上游原材料碳酸锂、钴金属、镍金属价格涨幅超过15%,导致三元材料、钴酸锂价格跟随上涨;
2、无水磷酸铁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其价格下降超过20%,即使碳酸锂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磷酸铁锂材料出现下滑趋势;
3、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国内产能已严重过剩,加上动力电池补贴与能量密度挂钩,大部分企业转型三元材料,对磷酸铁锂造成一定的压力;
4、锰酸锂价格历年波动情况相对稳定,其价格波动主要受碳酸锂价格影响较大。
三、2018年趋势预测
1、产品方面:三元材料将成为主流,其中622型号将是明年企业重点建设一年,多家企业高镍811和NCA将于下半年形成突破,预计总产量将突破1万吨。
2、价格方面:受上游原材料钴、锂、镍价格波动影响,明年总体价格相对稳定,但磷酸铁锂受能量密度要求及市场竞争影响,其价格会跌至8万元/吨以内;
3、需求方面:预计全年正极材料总需求将达25万吨,其中三元材料占比将达50%以上。
2018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产量将突破25万吨,其中三元材料仍将是市场最大需求产品,主要原因有: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受政策性影响,要求能量密度不断提高,而目前市场成熟化的正极材料只有三元材料可以满足;
2)行业原先以铁锂材料为主的动力电池企业大部分已经开始向三元转型;
3)高镍三元材料企业产能建设完成,数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逐步采用三元材料替代钴酸锂;
4)圆柱类电池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加上高容量电芯逐步受到市场欢迎,特别是乘用车领域市场使用三元材料电池比例加大。